出了《一沙一世界》之后,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让我开始关注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市场—图书出版市场。不少事情,对很多人也许是显然的常识,对我而言则是全新事物。
比如说,一本书,你买到手大概6,7折(除非你像我一样,好几次因为时间原因只能在机场逛书店,偏偏还有冲动要买,最后被宰是活该的),如果按照“毛利”计算,作者拿到的部分(也就是版税)其实要比出版社和经销商都要小。从一个角度说,我觉得这样的比例不算很合理:按说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书里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拿的比例高似乎才对。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又觉得这样挺合理的:出版社和经销商,在这中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本书,从我的键盘到你的手头,中间的环节还是很多的,每个环节都有成本,自然也就意味着有人在付出努力。我想着自己隔着半个地球,动动手指,最后自己写的东西就能变成白纸黑字跑到不少人的床头,马桶边,或者但愿是书架或者书桌上,最后还能倒找钱给我,这怎么都算是一个不错的买卖了吧?对了,税务局的同志,我被告知,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交税是应该的,只是有点好奇,为什么法律在这里就不是挡箭牌,而是真正要被执行的呢?
然后,更有意思的是,我才知道了有价格战这件事情,也就是那两个著名的网站互相较劲砍价卖书,然后半路又杀进来一个陈咬金。我刚开始觉得这件事情挺好:卖书的自己砍利润,不挣钱,甚至赔钱,对写书的还有读书的都是好消息。不是吗?对买书的而言,书便宜不会是缺点。对写书的,书卖的越多越好,至于卖书的挣不挣钱,写书的和买书的都不必操心。
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事情至少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人家打价格战,当然不是白打的。打的目的是抢市场,这里既有下游市场,也就是读者,更重要的还有上游市场,也就是出版社。这件事情长话短说就是,这些地方可以压出版商的价,从而给低折扣,而出版商也不笨,干脆把书的价格定高一些,结果是最后读者并没有省看上去那么多钱。是的,现在很多人都乐滋滋的买20块一本的5折书。但是,这并不比原价就是20但一点折都不打更好。虽然,心理上可能还是有差别的。我听一个人讲过一个故事:他去泰国参观服装厂,那个服装厂专门出口欧洲。他发现,服装厂的衣服在出厂的时候价格就已经标好了:原价X欧元,然后划掉,最后显示的是一个对折的价格。崭新的衣服,刚刚出厂,就已经是5折销售。另一件真人真事是,美国的Circuit City是个电子产品连锁巨头,危机期间倒闭了,所以要清盘。清盘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商品的价格标成原价,然后打出大字广告:清盘甩卖。最后,不少人在清盘甩卖上买的打折商品其实一点都不便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想法?因为我发现一沙一世界在某个网站(为了避免有做广告的嫌疑,就不说是哪个了)只卖6.1折还买100返20的券,如果你爱读书,这等于是5折买书。当然,搞不清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只是看到了之后,产生了上面这些想法。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