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二十年前,我小学毕业考试。那个时候,考得好未必能进好初中,考得不好必然不能进好初中,所以还是很重要的。

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我还记得,是一幅画。画里有很明显的爷爷,爸爸和儿子三个人,都坐在一张桌子前,每人手里拿着一本书。爷爷的手里的书上写着三个字:焦裕禄;爸爸手里的书上写着两个字:雷锋;儿子手里的书上写着两个字:赖宁。作文的要求是,根据这幅图,自己命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我有点慌乱,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焦裕禄是谁。我那个时候很内疚,以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蠢的小学毕业生,竟然连焦裕禄是谁都不知道。现在我一点都不内疚了,相反,我觉得我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那些出题的人:让一个十岁的小屁孩知道一个60年代的县委书记实在有点太搞笑了吧。(焦裕禄的邮票和电影都是后来才有的,当然,在邮票和电影出来之前,我已经恶补了焦裕禄的事迹,知道了兰考这个地方,知道了什么叫盐碱地,知道了什么叫泡桐树,知道了肝疼得时候拿硬东西顶着有时候能让你不疼)。

当我稍微冷静了一点之后,我想好了自己的策略,我知道焦裕禄肯定是一个爷爷版的雷锋或者赖宁(对了,如果80后,特别是90后不知道谁是赖宁,千万不用觉得没有面子,不知道是非常非常正常的),所以我着重的写父亲和儿子就行了,然后爷爷一笔带过。我就这么写了,虽然自己觉得不完美,但也没什么大的漏洞。

后来,我的那篇作文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根据当时权威的解读,也就是阅卷老师的解读,原因不是因为我不知道焦裕禄是谁,而是我写跑题了,跑题的意思是我写的东西和出题人的意图不符合。我当然是毫无怀疑的接受了这个说法。只是,后来回头看,一个看图说话,还是自己起题目的看图说话,怎么可能存在写跑题的可能性?但是,我们那时接受的教育不是这么说的,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所有的课文都有且只有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这个中心思想必须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参考书里的那一个。这件事情的延伸就是,你写作文的中心思想,必须和出题人心里的中心思想吻合,要不然就是跑题。

上高中后,我在跑题的路上越走越远。命题作文怎么写怎么都写不好,不命题的作文很多都能成为被语文老师当着全班朗读的范文。我读课文的本领也越来越差。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里还有《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段,对不起,打死了我也读不出来那一段是在批判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事实上,我读完大部分课文之后对课文的理解,和老师最后说出来的中心思想,都格格不入。大多数是时候我觉得作者根本没那个意思,没那么高屋建瓴,没觉得作者动不动就歌颂了,批判了,赞扬了,突出了,揭露了什么。上高中那会儿的乐趣就是读不需要总结中心思想的书:那个时候读李敖,读梁实秋,读金庸,读三毛,读老舍,读鲁迅,读胡适,苏青,张爱玲也读,周作人这样的“叛徒”的书也读,跑到书店里掏这些那个时候还算稀奇古怪的书,武侠书都是到租书的地方租着看,三国水浒西游记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总之读各种我能找到的东西。后来一直很喜欢我写的不命题作文的语文老师送了我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就把余秋雨早期的几本书也读了。那个时候,放学之后的到家等着爹妈饭菜上桌的时间,就是我阅读的时间,缩在沙发上一读能读得不记得时间。我很快就发现解放前的东西读起来舒服,港台的东西读起来舒服,不扭捏造作,不故意在试图营造什么,不讲大道理,解放后国产的东西只有一个我能清楚记得的例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就是我受的教育,我之前之后很多人受的教育,读文章也要上纲上线,是文章必有中心思想,必有很重要的中心思想。

注:本文没有什么中心思想,随便发点感想而已,这两天高考,所以有了点感想。

话题:



0

推荐

郭凯

郭凯

136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经济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 如需转载本博客的任何文章(部分或者整体),请遵循以下原则: 1. 个人转载: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 2. 任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论坛等公共媒体: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但转载后,务必留言告知本人,并且本人保留对所转文章的所有权利,包含要求删除和修改所转文章的权利。 3. 任何其它媒体(包含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和媒体):严禁任何未经本人允许的转载。并且,一般的预期是这样的转载需要支付稿费或者向本人指定的慈善机构捐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