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有不少时间了,通常是晚上写,贴上去。第二天早上起来,等待生活的巧克力盒告诉我头一天晚上写得东西究竟有没有犯蠢的地方或者出彩的地方。我觉得群众的眼睛,在平均意义上,是雪亮的。平均的意思是,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有说蠢话,但是被当作了蠢话。但也有些时候,我也没说得出彩,但是被当作是出彩。一正一反,平均起来,我没有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那天贴的富士康的文章,是我博客文章中的相对少数——我写了,然后放了下来,没有立刻发。通常这样的文章最后都是不见阳光的,有些是自己也不喜欢的,有些是知道肯定要挨骂的,有些是怕引发不必要的争议的,有些是太晦涩只能引发误解的。不过富士康的文章,写完之后,我放了几天,但后来又想了一遍,觉得自己要说的事情还是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所以我就贴了出来。文章的开头我用几乎是道歉的口气说道:
“这篇文章写了有几天了,现在贴出来。
N现在似乎等于13。 我想开宗明义的说,我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对正在富士康发生的事情做深入的,不包含愚蠢想法的评论。但,既然有想法,那就随便说说。”
我的目的是想告诉那些容易激动的人,请不要着急开骂,也不要太当真,多见谅。
我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我看到富士康的消息之后,完全不经过大脑的反应是很简单的:这恐怕又是一个草菅人命的台湾工厂,不惜榨尽员工的最后一滴血,郭台铭的每一桶金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本能的反应挺说明问题的,那就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政治课是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你最本能的反应有时候恰恰就是当年被灌输的东西)
但我立刻就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太简单了,我(错误的)心想,一个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会成功呢?但我很快就说服自己,这样的企业是可能成功的,所以就有了文章中前言不搭后语自言自语的这段:
“说点题外话,我有个自己知道几乎一定是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我觉得血汗工厂是很难长大,很难很有效率的,很难变得像富士康这样在商业上成功的。但是,我知道这个想法几乎一定是错误的原因是,我们知道美国的奴隶制从组织生产的角度上说是一种很有效率的生产模式(参见诺奖得主Robert Fogel的名著Time on the Cross)。我正在读一本大部头的关于苏联的劳动营的书,你也可以发现,即便苏联劳动营这样拿人命不当人命的地方,有时候也能用疯狂的方式进行生产。沃尔玛看起来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雇主(据各种报导约70%的雇员在一年内离开),但这并不影响沃尔玛成为最成功的连锁超市。”
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些问题。如果富士康真是一个“魔窟”般的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那里工作。我想,大概可能有两个解释:1.人们喜欢富士康,但这似乎和富士康是个“魔窟”不符合;2.人们并不喜欢富士康,但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整篇文章的重点,其实都是在围绕2这个想法展开的。2这个想法并没有为富士康开脱,而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有更深的社会涵义。和这件事情类似的是煤矿的事情,中国的煤矿这么危险,还有人愿意去挖煤,我们在质问煤矿为什么那么草菅人命的同时,大概更应该要问的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去不安全的煤矿挖煤,答案恐怕也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吧。
所以,我在文章中说道:
“如果接受上面这些,就让我不得不想,那些逝去的年青的生命们,难道真的是无处可逃吗?他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富士康限制员工离开的权利,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也许是觉得无望吧。离开富士康,有更好的去处吗?别的地方能更好吗? ”
然后文章后面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在讲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地方,然后可以怎么解决。这些看法是不是合理,都是可以商量的。
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也就是很有争议的关于自杀率的那一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傻到觉得富士康发生的事情是正常的,富士康的事情不仅不正常,而且很离奇。但,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一个立刻的问题是,什么是“正常”,日本人那么著名的爱自杀,是不是也不会这样自杀?所以,我去找自杀率的初衷是,想把这件事情的离奇之处给对比一下,有个大概的概念。但我找到的数据是让我感到极度吃惊的,各个国家自杀率之高,让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知道不同的人最后对富士康的那个年青,健康,受过教育,可能心理健康也还行的群体的“自然”自杀率是多少肯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坦率的说,对于富士康的自杀率应该怎么计算可能也会有争议。有人也许可以论证,富士康这么多年了,就是赶上今年悲观情绪传染,所以计算富士康的自杀率应该用多年的平均,而不应该只看今年。比如说,康奈尔大学这个学年已经有六个学生自杀了,康奈尔大学的发言人就说,我们学校2005-2008年一例自杀都没有,今年有点传染,但多年看,康奈尔其实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了,根据CNN提供的数据,美国学生的自杀率为7.29人/10万学生/年,认为年轻健康受过教育的人群自杀率就会不高的前提,未必是有基础的。美国50万学生,平均一年要有36个自杀的)。当然,另一面也是成立的,有人可以论证,看多年平均是不合理的,就应该看最近几个月的情况。这些都可以讨论。
把话说回来,当我发现我找到的自杀率没法很容易的,一目了然的就证明,在平均意义上富士康反常的时候。我就试图从另一个角度,结果证明是有点失败的产生极多争议的,把这个事情描述成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到我文章的重点,也就是富士康的问题,恐怕是一个更广义的社会问题,不应该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富士康。我写道:
“我不知道别人看到这些数字会怎么想,我看到后的想法是:也许富士康的事情要远远超过富士康的范围,只不过自杀在富士康的集中发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里,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方面”
这和下文正好可以应对起来,虽然逻辑上并不是很完美。
“其实有不少人已经指出,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这不是富士康的问题,而是中国制造业的问题”
结尾处,我又危言耸听的呼应了一下,仍然是逻辑上不完美,但意思还是想说这是一个超越了富士康的事情:
“很悖谬的,如果富士康的惨剧能让我们注意到事情的根源,并去解决这些更根源,坏事反而会变成好事。不过,事情更可能的结局是,富士康会在各方的压力下不惜 一切代价解决跳楼的问题,然后很快就不再被人记住。但是,请注意,如果前面那张自杀率的表里,中国的自杀率是真实可靠的,在富士康这样规模的人群里(50 万人),一年的平均自杀人数会是65-70人。”
我整篇东西说的东西最后可能完全都是错的,但是我已经倒过歉了,在开篇最醒目的地方。 必须保证“正确”,才能说话,那是某某部和GFW对待言论的方式。
我希望有些人能学会一点宽容,而且能够耐心的把文章读完。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