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月份,中国事隔六年之后,再次出现贸易逆差。不同的人对此解读自有不同,难得的是从商务部,到各学者,到各投行,都众口一词的认为,这种赤字只是暂时的,很少有大家的观点这么和谐。对此,我没有什么不同看法。我这里想说的是,中国的进口有点吓人。

我下面的这幅图里是2007年1月至今年3月的用美元衡量的中国的进口,出口和贸易盈余。很明显,今年三月的逆差十分显眼。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国春节之后的那个月的顺差一般都较小,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月份出现顺差的低位,很大一部分可能只是由于进出口的周期性导致的—今年二月份中国的出口企业很多都放假了(今年的春节尤其晚),生产也停了,三月份的出口自然会小一点。而很多进口,特别是大宗商品的进口,不存在这样的周期性。

%201C2C80FC.gif'title=''target='']

但今年三月的逆差,恐怕不止是季节性因素这么简单。请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三月份用美元衡量的进口,创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月度记录—中国从来没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口那么多的东西。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前一个进口高峰位于2008年的2季度附近,那个时候油价超过100美元一桶,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处于高位,全球经济正处于危机前的最后狂欢阶段,那个时候全球经济最热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遏制通货膨胀。而今年三月的进口,在进口价格不如2008年2季度的水平的情况下,中国的月度进口继去年12月之后,再度超越了危机前的高点。

而且,这一进口的大幅度恢复,很难说完全是因为出口的恢复引发的(比如说,加工贸易)。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出口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高点,相对于进口的恢复,出口的恢复还显得相对温和(尽管从绝对水平说,恢复的态势也很迅猛),即使考虑进了滞后效应结论仍然类似。其二,你看中国进口增长在什么地方,很大一块是铁矿石,油,机械设备,汽车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恐怕不是用来加工后出口的,而是供国内使用的。

所以说,强劲的进口,在相当程度上,是强劲的国内需求的反映。内需强劲,难道不是好事,为什么会有点吓人?因为,我有点开始担心这背后所意味着的投资狂潮――没看到中国进口的东西中,去掉用于出口加工的,剩下的主要都是投资品吗?

中国经济向来有“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咒语,从某种程度说,现在的“乱”本不应该算太出人意料,10万亿的新增贷款,怎么说也有一大块会按照中国速度,也就是一眨眼的速度,变成钢精混凝土。你今年不追加7.5万亿的新增贷款,那些凝固了一半的混凝土就会被浪费;你今年追加了7.5万亿,在短期,你会把经济推向过热的边缘,在长期那些建成了的钢精混凝土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变成新的产能,从而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3月的进口狂潮,恐怕正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乱”的一个侧面。而在“乱”和“死”之间的那条路,则恐怕会是又细又窄。

2010年,越看越有点像2007或者2008,如果政策收紧得不及时,出口再在未来几个月恢复较好,中国经济今年增长11%甚至12%都不是没有可能,那中国就有可能出现2007年时的情形――高增长和一些瓶颈引起的通胀,比如说粮食,大宗商品或者煤电,谁知道呢。而如果政策出手太重,出现2008年的那种急速冷却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曾经更担心可能会出现2008年的情形,但三月的进口数字让我觉得,2007重现的几率已经不小于2008年,而政府稍后可能施以的重手也许要到四季度或者明年才能真正显现出杀伤力。

有不少人也许在为贸易赤字而欢呼,而我则觉得,这种“反常”的事情,是更值得警觉的。

话题:



0

推荐

郭凯

郭凯

136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经济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 如需转载本博客的任何文章(部分或者整体),请遵循以下原则: 1. 个人转载: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 2. 任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论坛等公共媒体: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但转载后,务必留言告知本人,并且本人保留对所转文章的所有权利,包含要求删除和修改所转文章的权利。 3. 任何其它媒体(包含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和媒体):严禁任何未经本人允许的转载。并且,一般的预期是这样的转载需要支付稿费或者向本人指定的慈善机构捐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