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把序言的最后一部分贴出来。这里是第三部分-我对中国经济的一点展望。这篇序言写于半年前,今天重新读来,仍然觉得没有过时,特别是我总的看法:乐观但焦躁。

这段时间,也陆续看到一些对书的评论。总的说来,我觉得无论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都说得挺好。和一直以来一样,我很感激这些评论。有几个反复出现的评论,我想回应一下:

1.这本书的观点是错的/误导/我不同意/不是好的经济学。

我早就意识到这样的评论一定会有。所以,我在序言里写得很清楚:我充分的意识到,我所写文章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在写的时候就未必是对的,事后看更加如此。但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我写作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社会问题如此复杂,“正确”与否本就是没有严格标准,不同的视角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习惯用正确或者错误来评价文章的好坏本就是单一思维模式的体现。我最看重的,是我能否为嘈杂异常,情绪化严重的中文网络世界带来一点理性的声音,是我能否给很多大家关注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经济学视角,是我能否给某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带来一点挑战。我的一点愿望是,别人读完我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的观点我未必同意,但是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有意思的,我没有从他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

2.这本书写得太简单/浅薄。

简单/浅薄有两层含义。一是我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说了出来;二是我本身想得太浅。我觉得这本书里两件事情同时存在。前者是我特意追求的,我觉得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后者是一个事实,我不想假装自己是个高深的人,所以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这点自知之明还是应该有的。

3.   这本书的文字不好。

谢谢。我很同意!但我至少很努力的做到了真实,以及把我想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了。

下个星期要出差,未必有时间更新这个博客。

四、

我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在经济学里,开放宏观经济学大概是“最”宏观的领域了:汇率,债务,贸易盈余和赤字,跨国资本流动,货币和债务危机,以及国际间的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的相互影响和协调等等,凡是跨国之间宏观尺度的经济问题,都属于这个领域关心的问题。我的专业领域,以及我从事的工作,给了我非常可贵的机会观察,了解和研究世界上很多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它们的宏观经济政策。

看多了其它国家的例子,也给了我一点不同的视角来看中国。中国是很特殊的,但中国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并不总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在不少国家身上隐约找寻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看法,简单的概括就是:乐观但焦躁。我对中国的乐观来自于这样一些观察-中国有数量庞大,健康且受过较好的教育(相对于我们的收入水平而言),愿意吃苦并向往富裕的人群;这个人群已经在几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形成了基本的认可;这个人群勇于接受变化并且已经在激烈的变革中习惯变化;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有着不断克服困难,通过改革寻找出路的良好历史记录;还有,也许有点悖论的就是,我们的国家还充满了各种问题。一个国家充满问题,静态的看也许是坏事。但是动态的看,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有新的发展。整个改革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修复各种问题的过程。我们现有的问题越多,我们改进的空间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越大。而上面所说的那些中国人的特点,使得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从体力,脑力到心理,都为矫正这些问题做好了准备。并不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像中国这样的,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具备中国这样的条件。所以,从骨子里,我看好中国的未来。

但我同时也是为中国的未来感到焦躁的。相对容易的改革已经完成,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者,而且我们的人群正在快速分化,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拉大就是一个明证。当我们要面对更困难的改革和更复杂的问题,当我们存在可能会阻碍改革且越发强大的既得利益者,当我们的人群分化以致于越来越难对改革的方向形成共识,再加上那些原本就要慢慢收紧的约束-从资源,到环境到我们越来越老的人口结构,这些都让中国经济的未来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但同时,不少国家也曾经在面对类似情形的时候走上过弯路-民粹主义流行,社会矛盾激化和裙带市场经济无处不在-这些都可以轻松的扼杀经济增长。而眼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能否从应对2008-09全球危机的强力货币和财政政策中成功退出,并在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的现实下,为中国经济找到持续增长的动力。这中间几乎必然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要发生改变,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到更多的国内消费拉动。这种转型,相信会遭遇很多阻力,因为转型意味着不少既得利益要失去利益,意味着有赢家也有输家。而能否实现这种成功转型,就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重要考验。

也许正是期望和焦虑的并存,才让关注中国经济对学经济的我而言,是一件充满无限乐趣的事情。这种关注,也会一直提供新的素材,让我能不断写下去。这本书也许只是一个起点。

虽然我关心的问题通常很宏观,但我的博客却往往从最小的事情入手写,很多时候十分生活化。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有诗云: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掌中握无限

刹那成永[1]

是为序。

郭凯

2010年8月9日晚 于波托马克河畔家中


话题:



0

推荐

郭凯

郭凯

136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经济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 如需转载本博客的任何文章(部分或者整体),请遵循以下原则: 1. 个人转载: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 2. 任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论坛等公共媒体: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但转载后,务必留言告知本人,并且本人保留对所转文章的所有权利,包含要求删除和修改所转文章的权利。 3. 任何其它媒体(包含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和媒体):严禁任何未经本人允许的转载。并且,一般的预期是这样的转载需要支付稿费或者向本人指定的慈善机构捐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