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第二部分,讲的是我写博客的一点理念。前几日发的第一部分讲的是本博客的缘起。还剩下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对中国的一点展望。

我的书,当当在数次断货之后终于全国都能送货了,卓越还是一如既往的没货。这里面的原由比较复杂,但绝对不是书卖得火到印刷机都跟不上速度。写书,卖书之后,让我又了解了一个有点“内幕”的市场,挺有趣。

二、

在我自己开始写博客之前,我经常读别人的博客,有些我很喜欢,有些我不那么喜欢。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但是好的文章却应该清晰明了的;网络上的讨论往往是情绪化的,但是好的文章却应该是理性沉稳的;好的学问是高深的,但是好的文章却不应该是故作高深的;世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因此好的文章应该更看重的是论述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结论。

只是,在中文的网络世界里,最流行的却往往是那些有点耸人听闻,迎合了流行的情绪,观点有些偏激绝对,或者故作神秘和高深,最后再带点花边新闻的文章。在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最流行的关于经济学的标题大概是类似于“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某某著名经济学家为谁代言”,“三分钟教会你经济学”,“为什么股市要涨到1万点”或者“诺奖得主声称中国泡沫即将破裂”。

我自己在写博客的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写一些题目和观点,是必然要挨骂的,而反过来写这些题目或者观点则经常会赢得一些喝彩。我为此甚至打趣的写过一篇《招骂百分百》总结我的心得:1.     想被右愤骂:说中国好话或者美国坏话;2.     想被左愤骂:说中国或者美国的好话 (以上你可以看出左愤和右愤的区别和相同性);3.     想被学经济的同行骂:说任何话;4.     想被不学经济的骂:说任何话或者不说任何话 (前者简称代言,后者简称失语);5.     想被现下股民骂:说股市要跌;6.     想被未来房奴骂:说房价要涨;7.     想被没出国的骂:说中国的事情;8.     想被出国的骂:说中国的事情 (谁都觉得自己了解的中国是最客观真实的中国。没出国的说你人在外面知道什么阿?出国的说你人都在外面了怎么还看不清楚阿?);9.     想被上班的人骂:说理论是对的;10. 想被上学的人骂:说理论是错的;11. 想被读过一些书的骂:写得太直白 (很多人觉得把文字写得别人看不懂才叫高深,然后就以看得懂看不懂来划分,看不懂的叫有水平,看得懂的叫没水平);12. 想被没读过很多书的骂:写得太直白或者太不直白 (让没太多文化的人看懂了是件很麻烦的事,秀才遇到兵是很经常的。让没太多文化的人看不懂也很麻烦,还是秀才遇到兵);13. 想被太善于联想的骂:写得隐晦 (你只要不把自己的观点黑纸白字的放在那里,人家能给你联想出一个和你观点完全相反或者完全不相关的观点,然后批判一番);14. 想被太不善于联想的骂:写得隐晦 (人家打死也想不出来你要说的是什么,所以只能胡乱扣上一个观点批判一番);15. 想被不写博客的骂:写博客 (人家的理由是:我很务正业,从来不浪费时间写博客(虽然还是很有时间看博客并骂娘),哪像你这么不务正业);16. 想被写博客的骂:参见1-14条。

但正是网络上的那些我不喜欢但受欢迎的文章,还有那些喜欢骂人的读者,激发了我不断坚持写自己博客的愿望。我是这么想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经济专家,他们中的很多对经济问题的理解程度只能取决于他们能够读到东西的水平。与其抱怨读者没有鉴别能力,不如承认是中文的关于经济的通俗文章质量太差。我的博客,即便质量也很有限,即便观点可能也很狭隘,至少能够给我的读者提供一种替代阅读,至少能给他们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至少能够让一些人意识到还有别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同样一件事情。总会有思维极端的人骂娘,但是我从骨子里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是有鉴别能力的。我只要真诚的写,他们也会原谅我的错误和不足。

三、

我本科的专业是学电子学的,那是一门有意思但不让我激动的学科。大学二年级的一天,我看到了当时还处于草创阶段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招收经济学双学位学生的广告,后来我就去上课了。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我在人生的第一堂经济学课上看到卢峰教授在黑板上画下了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时,我被经济学的简单而优美瞬间就征服了。这种一见钟情后来变成了一种持久的兴趣,我自那时起就没有再放下过经济学,从本科双学位,到硕士,到博士,到现在的工作。

我知道的经济学不总是用来经世济国的。如果宏观经济学是最接近于经世济国的那一部分经济学,那经济学最为成功的部分,恰恰不是这一块,因为宏观经济学还有太多无法回答的问题。相反,在微观领域的经济学研究,由于数据多,人群大,现象重复出现的几率大,反而是经济学中更具共识的部分。但经济学的优美之处在于,它有着一个具有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供需,均衡和价格,这些概念,既可以用来分析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些宏观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分析厂商定价,广告,保险,契约,谈判这些微观的东西,还可以用来分析婚姻,生育,犯罪这些看似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现象。

经济学最吸引我的,恰恰在于它的思维范式,它理解世界的维度,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结论。具体的结论,会因为条件,约束,环境和前提的变化而变化,照搬结论不会是上乘的学问,对经济学这样一门社会科学尤其如此。而分析问题的方法,则可以是普适的。经济学里的供需,均衡和价格,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可以引导你理解很多看似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我充分的意识到,我所写文章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在写的时候就未必是对的,事后看更加如此。但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我写作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社会问题如此复杂,“正确”与否本就是没有严格标准,不同的视角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习惯用正确或者错误来评价文章的好坏本就是单一思维模式的体现。我最看重的,是我能否为嘈杂异常,情绪化严重的中文网络世界带来一点理性的声音,是我能否给很多大家关注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经济学视角,是我能否给某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带来一点挑战。我的一点愿望是,别人读完我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的观点我未必同意,但是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有意思的,我没有从他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

话题:



0

推荐

郭凯

郭凯

136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经济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 如需转载本博客的任何文章(部分或者整体),请遵循以下原则: 1. 个人转载: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 2. 任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论坛等公共媒体:只要注明出处,给出链接,且不对文章进行改变原意的修改,可以随意转载。但转载后,务必留言告知本人,并且本人保留对所转文章的所有权利,包含要求删除和修改所转文章的权利。 3. 任何其它媒体(包含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和媒体):严禁任何未经本人允许的转载。并且,一般的预期是这样的转载需要支付稿费或者向本人指定的慈善机构捐款。

文章